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权威评估

智慧城市发展路径

日期:2014-03-06信息来源:信息中心点击:

任何地区在构建“智慧城市”时,都应从公众、企业、政府和城市自身管理四个维度出发,以实现公众生活智能便捷、企业智能运营、政府智能服务和城市智能运转为目标,依托先进的信息传感技术和智能应用体系,例如物联网、云计算和宽带等先进技术,重点围绕智能医疗、智能教育、智能社保、智能交通、智能城管、智能政务、智能社区、智能产业等多个领域,利用互联网、广电网和电信网“三网融合”,实现产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,促进城市运行管理水平、经济发展水平、公共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。智慧城市发展需要结合以下路径:

一、建立结构化顶层规划设计。建立国家—省—市—示范区四级“智慧城市”结构化顶层设计。国家层面制定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,进一步明确我国智慧城市中长期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,地方根据国家整体发展规划纲要制定本级智慧城市发展规划,做好顶层设计。在地方规划设计过程中,要体现结构化和层次性,要结合实际情况突出地方特色,建设内容要突出重点和倾向性。

二、加强制度机制和标准体系建设。为进一步规范化管理“智慧城市”建设,国家应加强制度机制建设,加快制定和完善标准体系,尽快出台规范智慧城市建设的行政法规,各相关部委建立相应制度规范;加快我国在物联网、云计算、通信与网络等领域相关技术、应用和管理标准的完善和实行;建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资质认证体系;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管理,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建设,实现统筹协调、共建共享。
    三、加强试点示范工程项目建设。“智慧城市”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涉及经济、政治、社会和环境的方方面面,涉及公众、企业、政府和城市管理多个主体,涉及医疗、教育、社保、城管、交通、产业、社区等多个领域,其建设复杂性大、投入成本高决定了很难全面展开、一次性建设完成,需要采用“示范先行、逐步完善”的建设模式,结合区域特色、领域特点和各自基础,组织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区(园区、街镇)建设,聚焦云计算、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,加快应用示范点和产业化基地建设,探索新型建设推广模式,充分发挥示范工程的示范效应,逐步将成功经验应用到其他领域。
    四、运用新技术推进产业融合创新。云计算、物联网和宽带技术是“智慧城市”发展的技术基础,信息化技术大规模、深层次应用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必要手段和有力支撑,“智慧产业”的形成是“智慧城市”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。国家和各地应从整体产业规划出发,合理布局,优先一批技术优势明显、综合实力雄厚的企业给予重点支持,鼓励和引导其形成规模化产业集群,建成高效的产业基地。
    五、加大投入力度,拓展资金渠道。建立智慧城市建设财政预算投入机制,加强相关专项资金向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聚焦;创新政府扶持资金支持方式,加大对前瞻性、公共性、示范性、协同型、创新型项目的支持力度;优先保证重点项目和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和运营资金;引导多方参与“智慧城市”建设,鼓励民间资本和吸引外资等社会资本参与建设。

六、重视人才培养,实现持续发展。战略规划研究、技术创新与产业化、系统开发与应用、政策标准制定等智慧城市建设活动都离不开人才支撑和公众参与。优化人才环境,加强智力资源投入和智慧资本投资,广泛汇聚政府部门、企业、高校、科研院所等各方力量。加强对城市各级工作人员的智慧城市建设、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应用、政策标准等知识的培训,建设和完善人才培养和交流机制、职称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认定制度、人才选拔和晋升机制。

2013年,中国已有上百个城市宣布建设智慧城市,到2015年全国智慧城市建设中信息技术投资将超过2万亿元。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,智慧城市建设掀起一轮新的热潮,正逐渐改变着中国新一轮城市竞争格局。